Thursday, July 3, 2008

CM 經驗分享

Dear all,
大家好 我是康寧 去年(07)從台夫特DFI畢業 我的論文也是跟Contextmapping (CM)有關 對於CM的發展 我是很期待他可以在"華語市場"發揚光大 因為他是個很有潛力的方法 我們也需要仰賴他"創造性工具"的部分 而目前就是亟需東西融合-像這次辦的活動 讓這個方法適用在亞洲 也需要積極累積個案 才能逐漸推廣成功經驗
看到大家對於這個CM Workshop 都這麼認真 身為也用過這個方法的人 實在很感動 畢竟是比較新的方法 所以很期待大家的反應跟回饋
在大家正經的結果發表之後 讓我從全民大悶鍋的角度來發表一下經驗分享吧 (就是有一點嘲諷有一點自省的角度:))

對執行研究的人而言

最受矚目的WORKBOOK
在構思小冊子的時候 我覺得最常遇到的問題就是到底我想要知道的是甚麼 你會說 就是要讓使用者感同身受阿 這裡說到重點了 要如何感同身受呢 我們會以為做一些時間軸/mindmap/rating 的問題 (笑 因為我們台灣人很會抓模仿的精隨 我想大家應該都從PJ帶來的範本中 有自己的解讀) 就會獲得答案 但是請試著想想再之後的步驟 這些東西要如何來幫助我們 是要提供一個可以討論的線索 (這樣的話 之後要討論的是甚麼?) 還是為SESSION的東西做行前準備 (這樣的話 SESSION的內容是甚麼?) 可能會比較清晰

例如今天請他們做一個rating的題目 只是好玩想要知道她包包裡面哪個東西最常用 哪個東西次常用嗎 我想應該不只這樣 但是如果沒有仔細去想這個題目存在的意義 之後的延續 對研究主題的貢獻 那麼就真的就只有這樣了 你可能最後得到 三個人說鏡子最常用 但是僅止於此 後面呼之欲出的豐富的"CONTEXT"沒有問到 這樣就可惜了

在第一天的演講中約略有提到 東方人比較注重事物間的關連 西方人比較注重線性的邏輯 用在我身上我覺得還滿有道理的 常常自己的思緒跳跳跳 很快就跳到別的圈圈 但是橫向的不是縱向的 而我覺得CM是個橫縱向都要顧到的方法




對參與受測的人而言

你們是專家!
這是一個CM的精隨 使用者是他們自己的經驗的專家 我們向專家學習 發覺他們的需求 然而外國人一向是比較直接的 當他們跟別人說你是專家時 是多麼自然而順理成章 你知道 我們一被說是專家 第一個反應可能是 不不不 然後躲到身旁的人身後 說 他才是 你問他吧

我們怕丟臉 不直接 我們需要漸進式的和諧 (白話就是 跟這人混久了 交情套夠了 就可以給人家戴高帽子了) 時時要顧及參與者的心情 也是研究員要注意的 相信大家在一開始的自己當受測者的體驗有很多感觸

例如我之前就很傻的跟別人說 "你們是專家..." 其實是有一點奇怪的 並不是質疑專家這件事 只是我覺得這應該要很有技巧的被表達出來 (可能是教授他們提到的信任...) 在我們的這個文化中 以我們的方式呈現 達到一樣甚至更好的效果 這才是東西交流的目的阿

在此拋磚引玉 感謝大家收看 也期待來自您的想法喔

No comments: